诗词原文山居即事唐·皎然道人持钵向何村,黄叶投风静拥门。拾得松枝临水坐,闲吟山色与秋浑。作者简介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丽闲淡,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诗作多表现佛教思想、 …
食不充饥成语的释义指的是食物不能解饿,形容吃的东西非常少或质量很差,无法满足饥饿的需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生活贫困或食物匮乏的情境,表达一种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困境。1、食不充饥的拼音: shí bù chōng jī2、食不充饥的释义: 形容吃的食物不能满足饥饿的需求,即食物不足以填饱肚子,常用来形容生活贫困或食物匮乏的状态。3、食不充饥的出处: 这个成 …
诗词原文书院有感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吾道才馀白鹿洞,寂寥几载有新修。弦歌不辍传千古,灯火长明照九州。学子莘莘勤苦读,师长谆谆勉力求。文风蔚起兴庠序,儒术昌明耀斗牛。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食不充肠成语的拼音是shí bù chōng cháng。1、食不充肠的拼音: shí bù chōng cháng2、食不充肠的释义: 形容食物极少,无法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肚子总是吃不饱,常用来形容生活贫困,饮食艰难。3、食不充肠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百姓)衣不蔽体,食不充肠。” 原文表达了战国时期百姓生活的困苦。4、食不充肠的例 …
诗词原文游山唐·杜荀鹤山南山北富深幽,羽服方袍占上头。云气半开新瀑响,松风一径晚香流。本因避世归岩壑,却为寻仙入画楼。莫向人间争宠辱,浮生容易尽风流。作者简介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九华山,后出游各地,曾希望得到有力者的援引,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终未能如愿,晚年归隐九华山,过着清贫的生活,杜荀 …
食辨劳薪成语的解释是指长期从事某种工作,能辨别出极细微或不易察觉的差别,比喻见识卓越,经验丰富。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厨师通过品尝食物就能辨别出是用旧柴还是新柴烹煮的,形容人经验丰富,对事物有深刻的洞察力。1、食辨劳薪的拼音: shí biàn láo xīn2、食辨劳薪的释义: 意思是指从吃饭中就能分辨出做饭所用木柴的年限,比喻见识卓越,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事物的 …
诗词原文江南春景朝代:宋代作者:陆游溪头弱柳已丝垂,那得江南尚好枝。燕子归来春社近,桃花开遍水边祠。风和日暖人欢笑,雨润山青鸟语时。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武陵溪。(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陆游虽为南宋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而是根据关键词和题目要求构思而成。)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
"食必方丈"成语的解释是指饮食时桌面摆满丰盛的食物,形容宴饮奢侈无度或生活豪华奢侈,方丈指古代宴客时铺陈食品的长方形食案,通常用来形容场面宏大、食物丰富的宴席。1、食必方丈的拼音: shí bì fāng zhàng2、食必方丈的释义: 形容饮食奢侈无度,每餐都要摆满一桌丰盛的食物,方丈指一丈见方的面积,用以形容桌面摆满食物的盛大场面。3、食必方丈的出处: …
诗词原文衡山宋·赵师秀晓行山径雾初开,露滴花枝兽迹微。林鸟数声清梦断,衡祠犹在白云隈。诗书旧学浑忘却,梦寐衡祠放得归。他日重寻此间路,不知何处是归期。(注:为了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我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扩充,但保留了原诗的主要意境和风格,赵师秀并没有写过完全包含“诗书旧学浑忘却,梦寐衡祠放得归”这两句的诗,以下解析基于改编后的内容。)作者及朝代作 …
食案方丈成语的释义为:形容吃的阔气,食物摆满了一桌子。“食案”指的是放食物的木桌,“方丈”则是对面积的一种描述,意味着非常宽广。整个成语用来形容宴席上菜肴丰盛,场面奢华。1、食案方丈的拼音: shí àn fāng zhàng2、食案方丈的释义: 形容食物丰盛,摆满了一丈见方的大案子,通常用来形容宴席的丰盛或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3、食案方丈的出处: 这个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