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引分拂衣往,正用饱食惭悬鹑。的解释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未能引分拂衣往,正用饱食惭悬鹑。 (此二句为诗中未直接出现,但意境相符的概括性表达,反映杜甫当时的困顿与无奈)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整首诗译文较长,这里仅选取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进行翻译)

……

我骑着驴子已经十三年了,在京城的春天里过着漂泊的生活,早上敲着富贵人家的门求见,晚上又追随在权贵们的肥马后面,得到的只是些残杯冷炙,处处都隐藏着悲辛,皇帝不久前征召我,我很高兴地想要施展抱负,但命运却像鸟儿折翅般坠落,又像鱼儿被困般无法动弹,我深感对丈人的厚爱感到惭愧,也深知丈人的真诚,但我怎么能心怀怏怏不乐呢?只是不停地徘徊罢了,现在我想要东渡大海,或者即将西去秦地,我还留恋着终南山,回首望着清清的渭水之滨,我常常想着要报答一顿饭的恩情,更何况是辞别大臣的知遇之恩呢?白鸥在浩荡的江面上飞翔,万里之外谁能驯服它们呢?(此处“未能引分拂衣往,正用饱食惭悬鹑”可理解为:我无法洒脱地拂衣而去,正因为享受着这饱食的生活而惭愧于自己如同穿着破旧衣服的穷人一样无能为力。)

释义

“未能引分拂衣往,正用饱食惭悬鹑”这两句诗虽非原文直接出现,但概括了杜甫当时的困境与心境,他无法像古人那样洒脱地辞官而去,因为虽然享受着一些基本的温饱,但内心却为无法施展抱负、改变现状而感到深深的惭愧和无奈,就像穿着破旧衣服的穷人一样,虽有食物充饥,却无法摆脱内心的困苦和羞愧。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前半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充满了深沉的感慨和无奈,诗中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现实中的困顿遭遇,展现了杜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特别是“未能引分拂衣往,正用饱食惭悬鹑”这两句概括性的表达,更是将杜甫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既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又无法释怀内心的理想追求,这种矛盾和挣扎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困顿时所写,反映了他对自己前半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感慨,当时,杜甫虽然有着满腹才华和宏伟抱负,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和赏识,在长安的漂泊生活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既是杜甫对自己前半生经历的总结,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